《哲学问题》第一章 – 现象与实在 “于是,我们必须思考感觉材料与物理对象的关系。所有物理对象的集合被称为”物质“。因此,我们的两个问题可以重新表述如下:①是否存在物质这种东西?②如果存在,它的本性是什么?”

《哲学问题》第一章 – 现象与实在

“于是,我们必须思考感觉材料与物理对象的关系。所有物理对象的集合被称为”物质“。因此,我们的两个问题可以重新表述如下:①是否存在物质这种东西?②如果存在,它的本性是什么?”    Link This Link Website

 

笔记:

1.对这类问题的讨论,应该更有益于我们探索人类认识世界的可能边界——然后再借助科技在边界内探索(科技不一定受限于边界)——而不是阴谋论般的引起恐慌——这也是它容易对普通读者引起的——“世界不是我们看到的这样,完了!”我认为,世界就是我们看到的这样,或者准确点说,我们看到的就是真实的世界。但错误(如果非要说这个词)在于,我们以为我们看见的就是全部的世界,但不是。这只是世界呈现给我们的现象,现象是真实的,(因为它的确是真实世界所产生的,虽然不是真实世界独立产生,它结合了人的感官——为了方便讨论,我们暂时将人从真实世界剥离——也有人会说这不是世界而是我们每个人大脑产生的世界,因此是虚假的:不是,大脑留下的只是对真实世界产生的印象(记忆出错暂时不考虑),我们用它来帮助我们认识、讨论,但我们谈话时,语言所指确实是眼前而非大脑中的世界),但不代表其全部(所有实在)。

2.那么:我们感受物体的机制源于物体发射出的信息刚好能被我们对应的感官所接受,并把印象呈现给大脑。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们超出这种机制,不受限于有限的感官?听起来有点抬杠:①感官本就是感受的条件,抛弃了感官,自然无法感受。②我们要求超出这种机制的现实意义在哪里?

3.并非每类信息,都有与之对应的感官(包括科技为人类扩展的感官——各种传感器)。在完全没有对应的感官前,有的信息让人根本无法意识到其存在(这类信息也不被当前的世界需要,因此完全难以发现),而这类信息体量可能只相当于我们已知世界的1%,也可能是1000000%甚至难以数计。这点本身就足以让一部分人投入好奇心。因此,我们要讨论的是:有没有可能摆脱“信息—感官“机制,一览物质的所有信息——实在。像意识感受意识本身一般,无需任何传递,它就全然躺在那里任我认识。我们与物质,好像合而为一,无法分割,这种全然的认知(更接近元认知的认知——如意识检验自己本身),我只能想象为一种与生俱来的体验——或者说,在获得的那一刻,我们无需也无法做任何努力。我们与宇宙似乎更加浑然一体,物质在我们之间无差别传递。

4.注意,我们说的是”有没有可能“,而非”如何才能“。源于我们并非想推翻什么,而是想如之前所说,探索边界。

5.第3点的”我只能想象为…“到”…无差别传递。“我不知道自己说的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我知道自己说的已偏离道理,但这确是我在以有限的认知模式尝试思考有限以外的现象时,的真实感受。

6.我们能确定的物质的实在,是否就只有”物质存在“这一性质呢。

7.多次想到”我思故我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