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中,斯金纳认为,在某一特定的情况下,你的行为都很有可能会伴随着某种结果,得到赞扬、报酬或者疼痛、尴尬。前类结果被称为“强化”,后一类被称为“惩罚”。伴随“强化”的行为很有可能会让我们在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重复,而“惩罚”会让我们弱化。
“你是否从曾经敲木头以求好运?”
关于“迷信”,斯金纳认为,人们迷信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相信或者揣测在迷信行为和某些强化性的结果之间存在联系,虽然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关,但是人们相信这种联系是因为该行为被偶然的强化过一次、两次或者几次,这在书中被称为非关联性强化。
“如果你认为这(迷信)是一些人类的特有行为,那么我将给你一只迷信的鸽子。”
在研究实验中,斯金纳将8只鸽子连续几天喂给它们少于正常进食量的食物,让它们处于饥饿状态,由此增强寻找食物的动机。随后他将鸽子放在试验箱里面,每隔十五秒会有“强化物”食物投递。斯金纳观察到,其中一只鸽子形成了在箱子中逆时针转圈的条件反射,在两次强化之间转两到三圈,另一只反复将头伸向箱子上方的一个角落……8只鸽子中有6只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反应。
在实验者看来,尽管无论鸽子是否有明显的“祈祷”类动作,“强化物”都是十五秒补给一次,但是因为鸽子其中一次的行为被偶然“强化”了,让它以为两者是关联的,于是开始了一系列“迷信行为”。
那么:
1.怎么断定一个行为是否为迷信,对此行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2.面对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会偏向于用什么标准去判断?
根据查询到的迷信的定义和常识推测,痴迷的,非理性的,无依据的相信某件事物可称为迷信,非科学(感觉这里的非科学包含了未被证伪的未知事物)地相信也可称为迷信。因此,迷信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由此带来的结果并不一定是消极的,包括政府对于无危害性质的迷信(如宗教)也是不干预的。对于痴迷且非理性的相信我们一般表示反对,但是对于未知事物的适度崇拜却未尝不可。
我对“吸引力法则”“超心理学”有过兴趣,甚至自己试验,感觉好像“有效”。吸引力法则目前没有相关科学依据,但对于看起来美好的东西可以有一些有一些欣赏还是可以的。有时候想,可能到未来,吸引力法则被证实,我们将会成为“先行者”;若被证伪,那我们就和曾经跳大神的差不多吧。每个“迷信者”都会自得其乐。不过目前,吸引力法则带给我的更多还是有益的东西,加上自己也亲身经历过关于“预知未来”的事情,提前两天精确到了准确的人物和毫无关联的对话内容,(并非看到事物一瞬间觉得似曾相识的心理学上认知紊乱,而是在前两天突然大脑弹出一段和之前毫无关联对话,第三天真实上演,且个人排除“之前别人对话被潜意识听见而自己不知道”的情况),未来是个神奇的东西。
因此,对于这样的迷信,也许可以叫它“迷迷糊糊的相信”,带一点天然呆,而不是“迷惘地相信”。
第二点,我们该用什么标准去判断一个事物?
前段时间老罗说,我是一个国际主义者,我不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自卑或自豪。这句话对我而言,应该能明白她产生这样想法的缘由。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我理解他的想法,虽然我是一个爱国的人。站在未来,如果所有国家和组织能和谐成为一个大的集体,从思想精神层面,应该会是比现在更加高度的文明。但是在今天的角度,为了自己的发展,如果更多民众产生了这样的想法甚至行为,是不利的。我想允许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不统一,我也喜欢当自己处在一个事情当中时跳出来,评判自己,但不一定会影响接下来的行为。思想可以超前,行为还是不能太脱离当下。我们做的不一定是正确的,但应该是最适合的。
风水学,在很多不了解风水学的人看来,是迷信。古代风水确实可能没有被总结出“科学依据”,但是风水又的的确确是古人对于大自然的总结。到了今天,有的东西有了依据的支撑(或者本来就有依据,只是不相信的人没有了解到而已)。简单了解一下风水发现,书里记载的靠山靠水之类可能只是因为那面靠山靠水阳光充足会便于种庄稼,从而让农业家庭更加富裕。这样一来曾经被认为“迷信”的东西,变得不“迷信”,而行为本身好像并无变化。因此,迷信可能也只是相较于当下而言的。或者觉得对方行为迷信本身这个信念,可能也是一种迷信。
对于事物的评价标准本身就是局限的,我们只需要思考怎样的标准对于当下发展(当然也要考虑对未来的影响)最有利便好。
在斯金纳的实验中,实验者认为,鸽子做一些“祈祷行为”对于自己能不能获得食物并无影响,因为实验的设定就是每十五秒钟投递一次。不过跳出实验本身,在上帝视角观察,鸽子的“祈祷行为”是否让会让实验员观察记录,让实验时间足够长,又的确让鸽子持续性的获得了食物呢?如果鸽子并不祈祷,可能一分钟就被拖下了实验台,如果祈祷,可能让实验员观察了十分钟,自己也确实得到了更多的食物。
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个想法,都是和他数十年的所见所闻关联起来的,这构成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截然不同。以前给别人提到催眠的时候,他觉得绝对不可能,他的想法在我看来也觉得绝对不可能,这样客观存在的事物怎么会是不可能的呢?然而,两者又都是可能的。
在很多时候我们的确很迷茫,迷信,盲目跟风,我们需要理性一点。上学的时候我们批判“应试教育”,然而自己却根本没有好好了解。我们调侃*党,说*党宣言就是洗脑(听语气感觉像是在说法轮功),我们的老师却说:“要评价*党宣言是不是洗脑,你先去读了再说!”
可他自己并不喜欢*党,这应该是一种理性。
我觉得当时的想法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现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已经能有一个更加括性一点的思路。
迷信:宏观来讲,盲目的相信。是否要“迷信”,需要看这件事是否有利于当下的报偿。
评价事物:站在特定的局面表达特定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