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到一个很有趣的概念:硬派健身。预感它会是一个很好的直觉泵。
我总结了几点关于阅读的看法:
首先,阅读的独特性在于其表达的形式相比其他媒介会更加抽象,不抽象就无法深入思考,因此阅读会是一个深入思考的开始。
然后,今天的信息时代,即使是对文字有执着的受众,也可以通过更多的媒介传递选择在时间空间思考节奏上更适合自己的方式,比如微博、公众号、得到等,不只局限于传统书籍。
最后,阅读本身是一个思考方法,不过脱离结果的方法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不得不说,数字对人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很多人会因为已读书籍的数量感到自豪,逐渐本末倒置。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我不想刻意追求走更多数量的路。不过很多时候,即使知道追求数量毫无用处,还是会不自觉的盯着数字。这也许是写进基因的。
湛庐文化的slogan很让人兴奋:与聪明的人共同进化。湛庐文化出版物中有很多优秀的思考、通识类书籍,可惜的是这类高质量书籍在表现层上与励志、鸡汤、成功学书籍很像,个人感觉“道理都懂”、“读了也无法实践”。当然,它们和成功学这类精神鸦片是截然不同的,可是为什么也容易给人留下“好看却没用”的印象呢。
我理解:书的价值不在于文字本身,也不止在于作者的思想,而是在于和作者思想对话的过程。对话引发思考,思考让我们赞同、反对或持疑,深刻的赞同、反对与持疑让我们理清逻辑,形成新的知识。知识形成方法,方法让我们在进行工作时更加正确、高效。(这里的工作可泛指任何事情)
然而,方法只能排除一些错误选项,指明目标,降低无谓劳动。方法论很难减少我们完成工作面临的必须劳动量。也就是说单纯方法很难让人体会到不劳而获。
我们很多时候阅读一本书,是希望它可以帮助自己 舒适地 改变现在的窘境,这是一种不劳而获的心态。
在知乎看见一个的答案,“只读,不实践,是很难带来改变的”,单独这句话很多人听过,却无法深刻理解,我推测是它无法在我们大脑建立形象的逻辑关系,无法内化产生行动。
“想想你读《硬派健身》,难道看完文字就能长出肌肉吗?”
很好的直觉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