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动摇者

儿子是和尚,父亲是一位哲学家。

儿子说:“佛教的精华教义一点也没有什么异国情调,…,这些教义简而言之,就是在分析和解构快乐和痛苦的过程。痛苦来自于哪里?它的起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它?…佛教能够深入痛苦的来源。

“所谓的‘有情世界’,是充满痛苦的。但是请不要以为这是一种悲观的世界观,这只不过是一种观察罢了。…要找寻解法,你先要知道是什么创造了那种痛苦。在初步的探索之下,佛教的结论是痛苦来自于欲望、执着、憎恨、骄傲、嫉妒、缺乏识别力,以及所有被指定为‘负面的’或‘障碍的’心理形态,因为这些状态会搅乱心绪,让心堕入一种混乱和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中。

“不要把‘平静’和‘无感’当做同一回事。稳定的心灵修行特质之一,就是不被外界事物所影响,不论这些事物是有利或无利的。修行者的心就像一座大风吹不动的山。对于他所遭遇的困难,他不受困扰;对于他的成功,他不会欣喜若狂。不过这种内在的平衡既不是无感也不是不在乎。伴随的是一种内在的喜悦,一种心灵的开阔,这种内在喜悦对外的表现是一种不移的慈悲。”

佛想帮助世人消除心中的痛苦,并且是从痛苦的根源寻找,于是告诫人们戒掉欲望、执着、憎恨、嫉妒…这不止是一场消除,更像是一种剔除。剔除以后,内心便无法产生痛苦。

社交时,“内向”和“外向”是人们常被标记的一类特征。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内向就成为了一种略带贬义的性格。胆小,不说话,不善交谈,不合群…这些都成为了内向者的标签。而内向者注重观察细节,善于思考,善于发现潜藏问题等特点,却被忽略。

心理学上发现,人们似乎更关注,也更善于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让我们说出形容形容心情很好的词语,可能一时间只能想到开心,愉快,高兴,兴奋,激动这几个,很多还是意思相近的。如果让我们说出形容心情糟糕的词语,难过,伤心,绝望,后悔,抑郁,懊恼,生气,愤怒,恐惧…蜂拥而来。负面情绪帮助我们生存,因此负面情绪给我们的印象更深。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他负面情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出现或者即将出现不好的事情的时候,它们向我们发出信号,我们及时做出反应,避免了很多更坏事情的发生。

很多人害怕焦虑,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为焦虑本身更加焦虑。我们认为焦虑是负面情绪,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焦虑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焦虑像警报器,警报器响起,意味着灾难发生,我们应该产生解决措施,而不是想办法把警报器的声音关掉。除非警报器坏掉,一直发出不正确的信号,这时候才该考虑维修一下警报器。

面对轻微的焦虑,或者生活中正常出现的其他负面情绪,试着接受,根据它的指示,解决问题,它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自然消退。

没有了负面情绪,没有了欲望,从而内心平静。没有欲望,利于统治,利于和谐,甚至利于幸福感提升,却阻碍了人类的探索与进步。自然进化出了欲望,便是让人类在探索的道路上永远前行。

修行者一直存在。他们像黑暗中的明灯,帮助我们看清前方的路。可是该往哪个方向走,仍然取决于我们自己。他们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生命,但并不是要让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他。

喜欢阳光。但当你无限接近太阳,也会被烫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