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缺憾》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衰落了,但其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改造,依然有着巨大的能量。

《文明与缺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之一的是,人的原始本能中蕴藏着巨大的攻击欲。经济学思考也是,物质永恒有限,资源必定稀缺,为了生存,人天生对社会具有一种负的外部性。

那么既然生来自私,为什么会有“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本恶?”这样的问题呢。善恶怎么定义?我印象中,对他人好是善,对他人坏是恶。好坏都是对他人而言,也就是说善恶更多取决于我们如何为他人服务。人生来就在被讨论如何为他人做事,这似乎与我们的天性自私充满矛盾。我们的生存本能受到了质疑。这种问题的提出,让生存失去了原始的正义。

如果非要选择,我选择恶?但在做出选择的一瞬间,我也错了。这个错是由那位强迫提问的先生造成的。我坚持认为这是个不应该提出的问题,它不应该讨论人生来如何为了他人,而应该讨论如何为了自己。它的观察角度错了。对世界的观察角度,一直决定着这是个怎样的世界。


另外。有个问题是,一艘船,船的零件每天被换掉一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有一天最后一个零件也被换掉了,那这个船还是原来的船吗?

我的一个思路是:想一想,我们每天都和昨天有一点改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十年后,我还是原来的那个我吗?

有了这个比喻,可能我们会给出更有意思的答案。

发表评论